发行通告
中国邮政定于2025年5月18日发行《丝绸之路文物(三)》特种邮票1套4枚。详情如下:
志号:2025-7
图序 图名 面值
(4-1)T 汉·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膊 1.20元
(4-2)T 南北朝·神人纹银盘 1.20元
(4-3)T 北周·凸钉玻璃碗 1.20元
(4-4)T 唐·胡人牵驼载丝壁画 1.20元
邮票规格:40×30毫米
齿孔度数:13度
整张枚数:12枚
整张规格:150×170毫米
版别:胶印(二、三图采用局部压凸工艺)
防伪方式:防伪纸张、防伪油墨、异形齿孔、荧光喷码
设计者:马立航
资料提供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、甘肃省博物馆、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、洛阳古墓博物馆
责任编辑:王静
印制厂: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
计划发行数量:590万套
出售办法:自发行之日起,在全国指定邮政网点、集邮网厅(https://jiyou.11185.cn)、中国邮政手机客户端、中国邮政微邮局集邮微信商城和中国邮政商城微信小程序出售,出售期限6个月。
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
2025年5月13日
背景资料
中国邮政定于2025年5月18日发行《丝绸之路文物(三)》特种邮票1套4枚,邮票图案名称为:汉·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膊、南北朝·神人纹银盘、北周·凸钉玻璃碗、唐·胡人牵驼载丝壁画。全套邮票面值4.80元,计划发行数量590万套。
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,延续千年,积淀了以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。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。该套邮票展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由西到东沿线的4件珍贵的文物。
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膊出土于位于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的尼雅遗址,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,为汉代射箭时所用护臂(射褙)。护臂所用面锦色彩绚烂,在祥瑞云气纹样间,有序织出凤凰、鸾鸟、麒麟、白虎等瑞兽图案,上下两组循环花纹间织出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的吉祥小篆文字,表达了祈佑祥瑞的寓意。邮票通过特种触感工艺传递古代织锦的触感。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膊是汉代精湛的丝绸制作技艺的绝佳反映,见证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。
神人纹银盘出土于甘肃省靖远县北滩,藏于甘肃省博物馆,是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,据考证于公元四到五世纪传入中国。盘内壁满饰浮雕花纹,分三圈列置。外圈饰勾连的葡萄卷草纹,其间栖有小鸟、蜜蜂等小动物。中间一圈浮雕为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神的头像,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。中心为一高浮雕男性倚一花豹而坐。邮票采用哑沙和三维浮雕起凸工艺的融合应用,呈现银盘的细节特征和质地纹理。此件器物发现于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黄河渡口,是研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实物资料,也是十分罕见的丝绸之路遗珍。
凸钉玻璃碗出土于宁夏固原市南郊的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,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。该碗为直口,矮圈足,通体透明,呈碧绿色,外壁饰以14个凸起的圆形装饰两周,上下错位排列。其内壁光洁,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分化物,其材质属钙钠玻璃,含有较多其它矿物质,该形制在萨珊时期的伊朗高原十分流行。邮票将特种光油和三维浮雕起凸组合应用,玻璃碗晶莹剔透的质感和立体感跃然纸上。固原作为丝绸之路西北咽喉门户,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,提供了考察当时东西方贸易极为重要的资料。
胡人牵驼载丝壁画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,现藏于洛阳古墓博物馆。壁画绘制在唐氏墓墓道西壁,正中一匹高大雄健的骆驼昂首挺胸、抬蹄甩尾、阔步前进。骆驼背上,是捆扎好的丝绸卷和瓶子。前面牵缰绳的西域人高鼻梁、络腮胡,头戴尖帽,身着翻领长衫,脚蹬黑色高靿靴,正迈步牵驼前行。该壁画生动再现了各国商人来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洛阳,装载丝绸西行走上丝绸之路的场景,客观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场景和世俗风情,讲述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。邮票结合逆向上光和哑沙工艺,既展现出壁画沧桑的历史变迁,又突出壁画中人物、饰物、动物等不同的色彩效果,赋予其独特的艺术气质。
该套邮票画面主体突出、细节清晰,印制工艺设计巧妙,根据四种文物的特色,运用“多色高精度胶印+特种工艺”的组合形式,打造视觉、触觉多维度鉴赏体验,展现了丝绸之路文物的精美工艺和艺术特色。在紫外灯下欣赏,分别呈现出独特视角下的荧光效果。背景采用类似古旧纸张的色调,以特种光泽性油墨的烘托,描绘了古丝绸之路沿途景观及行商驼队,驼队方向与文物的流通方向相呼应,营造悠远的历史文化氛围。
该套邮票由马立航设计,王静编辑,河南省邮电科技有限公司胶印工艺印制。
该套邮票将在全国指定邮政网点、集邮网厅、中国邮政手机客户端、中国邮政微邮局集邮微信商城和中国邮政商城微信小程序出售,出售期限6个月。为了更丰富地展现邮票内容,中国邮政还将通过“中国集邮邮票百科”微信小程序发布数字化内容,可使用AR功能观看。(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邮政业务部)